地址: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鳳凰大道友誼路8號
郵編:215600
電話:13962476738
0512-58992919
傳真:0512-58992910
2000年以來,棉紡織行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 “十一五”期間的棉紡織行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政府和行業的共同努力下,行業的發展呈波浪式前進,在度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后,全行業生產、投資、效益向好。
第一節 棉紡織行業“十一五”期間取得的成就
一、需求拉動下的產業經濟發展良好
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量穩定增長。2010年紗產量2717萬噸,布產量為800億米,比“十五”末分別增長87.38%及70.21%。
企業戶數快速增長,各項經濟指標大幅提高。2010年,棉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為12238戶,占全國紡織業的22%;棉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及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紡織業27%左右;以兩紗兩布為主的出口交貨值占到11%;按工業總產值計算的規模以上企業勞動生產率,由2005年的20萬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42萬元/人,說明行業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科技成果應用效果顯著。
二、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為“三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有效地改變了農村產業結構,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紡織用棉為棉農增收
3、推進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二)促進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1、拉動了化學短纖及其他纖維的生產
2、有力地支撐了下游產業的發展
3、推動了民族紡機裝備的發展
三、進出口貿易平衡發展
(一)進出口貿易價值鏈得到提升
(二)進出口貿易結構日趨合理
(三)棉制紡織產品市場得到改善,出口市場更加多元化
四、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一)現代棉紡織生產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1、應用技術裝備的水平不斷提升
“十一五”期間,棉紡織企業加大應用先進裝備,較大限度地挖掘了設備的潛力,實現紡紗織布的高速高產,保證產品高質量,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新的棉紡加工方法得到推廣
“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型棉紡織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緊密紡紗技術、噴氣、渦流紡及轉杯紡技術的應用,為下游工序加工出了風格各異的紗線新品種,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也給企業帶來較好的效益。
3、兩化融合技術促進企業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4、標準化建設不斷加強
(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1、新產品種類逐步增多
“十一五”期間棉紡織行業開發的創新產品越來越多,使產品更加精細化、功能化,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2、產品質量得到提高
隨著先進技術裝備占比的提高,產品質量逐步提高。到2010年,關鍵設備的技術改造使“三無一精”產品比重有了較大提高。據烏斯特公報顯示,2007公報亞太試樣已比2001公報多20個百分點,且越來越多的試樣來自中國,說明我國紗線產品競爭力增強。
3、新產品產值占比逐年增加
(三)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1、色紡紗生產過程更環保
2、推廣少用和不用PVA上漿
3、染紗技術的提升降低污染
4、廢水回用成效顯著
5、再生纖維的利用
五、產業區域布局得到優化
1、中西部投資速度加快,占全國投資比重逐年提高
2、產業轉移趨勢明顯
3、產業集群化發展速度加快,分工與協作加強
六、品牌培育建設持續加強
1、行業品牌
2、企業品牌
3、產品品牌
第二節 棉紡織行業“十一五”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不僅棉紡織產業內部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些外部因素也阻礙了棉紡織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盡管產能增加,大多數企業無利經營
盡管紡紗及織造產能較大,但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差異較大,以中小企業為主,使得行業整體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整體利潤受損。
二、行業集中度較低,對市場的支配能力較弱
我國的棉紡織業集中度較低,很多企業的規模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不協調,對市場的支配能力較弱,影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也造成各種能源的浪費以及其他要素市場如熟練勞動力市場的惡性競爭,影響了企業的生產運行效益。
三、新產品研發力度不足,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升
多年來,新產品研發是我國的棉紡織行業乃至整個紡織工業發展中一個的弱項,新產品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的平均數不過1%左右,仍然很低。行業產品主體的差異化程度低,常規產品的占比較大,市場競爭激烈,價格難以上漲。
四、生產效率亟待提高
棉紡織是個大行業,企業多,改造任務重,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人員素質、生產管理等亟待提高。
五、人力資源短缺逐漸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瓶頸
目前主要問題:其一是缺少優秀的技術管理人員,一方面較高學歷的年輕人不愿從事技術類工作;另一方面,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缺乏管理經驗。其二是缺少一線的熟練工人,青黃不接的現象已影響了行業的發展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必將影響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國內棉價長期高于國際棉價,是制約棉紡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我國的用棉成本大大高于國際上任何一個紡織企業而處于劣勢。
七、行業稅賦重,轉型升級困難
多年來紡織業一直是一個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的行業,為了保護棉農的利益和職工隊伍的穩定,我們的棉紡織業每年都在做出犧牲和貢獻。